芬兰馆展示清洁技术 节能成该国朝阳产业
2010-10-17 东方网
 
  上海世博会C片区众多展馆中,一座宛然立于水面的“冰壶”引人注目。取义冰川洞穴的芬兰馆(网上芬兰馆)表面,洁白的鳞片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种建筑材料完全由塑料和纸张混合制成。走进芬兰馆内,造型犹如灯笼的电梯采用碟式马达曳引机技术,让能效始终处于最“经济”状态。同样不足为奇的是,冰壶内的气候控制系统循环利用室内冷空气,从而自如地利用好每一分能源。
 
  实际上,不独是在世博会芬兰馆,在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的芬兰,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几乎渗透到国民的血液中。芬兰总理万哈宁不无自豪地说:“相对世界而言,芬兰可能是一个小国,但芬兰能够在生物能源等许多领域为世界提供最先进的技术。”
 
  芬兰的森林面积占国土66%,是一个标准的森林国家,芬兰有6万个左右的湖泊,被称为“湖沼之国”。但除此之外,芬兰人会说,芬兰光照不强,风力不够,自然资源非常有限,为了应对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化,芬兰政府和企业致力于研发提高能效、低碳环保的清洁技术。数据显示,芬兰每年研发投入占GDP的4%,其中40%资金走向清洁技术,芬兰1600家公司从事清洁技术行业,每年出口产值达到50亿欧元。
 
节约能源在芬兰
 
  芬兰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你可以从芬兰带走一个芬兰人,但不能从芬兰带走一片森林。芬兰造纸企业消耗的每一根林木,都要补充种植上相应的面积。芬兰的林业和能源行业摒弃了粗暴的能源消耗模式,继之以木材类原料和非食用蔬菜类原料为基础的新一代生物燃料开发。例如,芬兰Preseco公司研发了一种外观像碳、燃烧热能不亚于优质炭的生物碳,这种新型固体生物燃料由木材、农业残留物组成,甚至能从任何有机物质中提取,比如屠宰场、食物加工场、建筑工地、花园等。“生物碳很可能成为未来石化燃料的替代物。”对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替代燃料。据了解,目前这家芬兰企业已与中国安能热电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在湖北合作建立以稻草为原料的生物碳企业。
 
  “中国是芬兰最大的单体合作伙伴,每年出口产值达到9亿欧元,预计到2013年还要翻上一番。”芬兰“清洁技术”项目市场经理Riika Friman说,芬兰在众多节能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比如热电联产、区域供热与供冷、自动化和环境测量、智能电网与电力电子等。芬兰重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率非常高,如纸浆和造纸企业利用生物质发电和供热;芬兰企业普遍采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技术节能率高达30%;芬兰热电联产技广泛用于地区供热、供冷和工业能源生产,相比热电分开的生产方式,燃料使用和碳排放减少了30%。
 
  “全球总的用电量中,交流电机的能耗占到三分之一。”全球最大的交流驱动装置专业制造商Vacon公司拉美地区总经理Matti Vekkeli说,Vacon的交流驱动装置通过控制发动机速度,节能率可以达到30%,这意味着如果所有交流电机都加装这么一个“小心脏”,全球电力消耗至少要节约10%,“显然,少量的交流电就够用了。”目前,Vacon的节能装置已应用到上海振华重工、中国神华、中国武钢、中国有色集团等工矿企业。
 
净化水质在芬兰
 
 
  芬兰有个关于纸浆厂的笑话:芬兰的纸浆厂厂长每天上班第一件事,要到污水排放口接一杯水当场饮下。芬兰人的解释是,芬兰不让一滴污水直接排放,净化后的纸浆厂污水也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在芬兰最大的水处理企业Kemira,记者亲眼看到,经过一小勺化学品的净化后,一瓶乌黑不堪的污水迅速分层,污泥快速沉淀下来,瓶中水一下子变得清晰。Kemira公司负责技术研发的执行副总裁高友涵说,化学品、微生物、机械过滤等五到六步过程,一份污水就能净化成直接饮用。
 
  Kemira公司分析实验室拥有北欧唯一一台有机物质分析仪,现场一份精密的水质分析报告显示,取自赫尔辛基市自来水管的样品,水质比市场上瓶装水还要“干净”上百倍。这也就解释了,赫尔辛基市民习惯从水龙头直接接水饮用,他们喝的也许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水之一。
 
  未来20年内,全球用水需求将增长50%,地表水的供应却有40%的差距。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降低生水使用量、减少废水量、提高水使用效率等方面解决需求差。Kemira副总裁高有涵说,全球污水处理系统普遍面临着两大困扰:难闻的气味和管道腐蚀,Kemira研发的自动计量和控制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该系统使用专用的氢硫化物计量单位来实时控制系统,通过每分钟测量一次硫化氢含量,再以GPRS技术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技术人员拿着手机就能实时监控。据介绍,这套系统可以提供详细的现场分析,诸如污水流量、管道内温度、PH值、电导率等,根据分析补充不同剂量铁盒硝酸盐类化学品,将硫化物沉淀,防止污水腐化,同时按照下水管道内精确在线检测信息,确保化学净化剂的最佳剂量。
 
  “中国同样有着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高有涵认为,中国面临环境压力很大,如何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保持平衡,环境技术的选择很重要。
 
垃圾回收在芬兰
 
 
  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周边,被称为“绿芽”的“气力垃圾输送系统”已渐为游客熟知,这套智能、低碳的“地下吸尘器”就来自芬兰。在芬兰,类似的垃圾处理系统已经深入到都市各个角落,甚至地铁运行系统的垃圾回收也有赖于此。
 
  气力垃圾输送装置将垃圾集中到地下垃圾站,再通过集装箱把垃圾运到回收中心进行加工、处理,有效提高了芬兰的住宅垃圾管理水平,甚至在广场、铁路、公交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得到有效运用。跟以往的垃圾管理系统相比,这种地下管网式的垃圾处理减少了垃圾车和垃圾桶的数量,降低了垃圾车的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垃圾处理也更加安全可靠,减少了火灾隐患的发生。
 
  在芬兰,垃圾回收不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而且正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精细的产业。芬兰的旅馆中看不到塑料袋,取而代之的是可回收的纸袋,垃圾桶中也清晰地表明普通垃圾、生物垃圾、金属垃圾等。酒店收齐后在袋子上贴上相应的色彩标签,然后投入普通垃圾桶就可以不闻不问了,剩下的工作会有一家叫做Metrosense的垃圾回收公司来处理。垃圾袋被送到回收中心后,便签中的RFID电子标签会被自动侦测出来,机械手将垃圾袋清空后把垃圾送进相应的垃圾储存箱或压缩机,垃圾袋本身被集中到专门的储存箱中,以减少不必要的垃圾填埋,混合垃圾则被就地碾碎、压实。
 
  在芬兰的公园、屋后道路旁,经常能看到几个深埋到地下的“大肚子”垃圾桶,这是芬兰人尝试的一种经济、生态的垃圾回收系统。这种垂直、深埋的固体垃圾收集器,容量比常规地面垃圾桶增加4到5倍,清空次数和垃圾车使用频率大大减少,由此也就节省了燃料能源和碳排放量。深埋式固体垃圾收集器对废纸、玻璃、生物降解垃圾、混合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以此向市民广泛传播了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城市垃圾处理,源头上要从垃圾分类做起。”一位依据赫尔辛基二十多年的华人说。
 
  这位华人告诉记者,芬兰鼓励回收废弃瓶子,塑料、玻璃瓶子,一个可以卖到0.3-0.4欧元。芬兰对汽车征收排放税,小排量车一天要交0.32欧元,大排量每天交0.82欧元。来自的芬兰的信息还有,到2013年,每户家庭都要安装远程电表,智能化控制家庭用电;2015年,芬兰每户人家都必须安装废水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