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六旬纸农著书详解古老的竹纸制作技艺
2010-10-8 杭州日报网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保护传承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富阳灵桥镇新华村月台自然村纸农李少军自掏腰包10多万元,不辞辛劳奔走6个省、31个县市、100多个村庄,访问专家学者、老竹农、老纸农和老工匠,结合自己近20年积累下来的“元书纸”制作经验,编著《富阳竹纸》一书。近日,该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出生于1949年的李少军,16岁初中辍学后即进入“纸槽”学艺谋生,1984年去外地承包造纸厂,后来回乡创办富阳金源纸业有限公司,与纸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有句行话说得好:三年学躩(音jue)料,五年学晒纸,做纸师傅学到老。那时,从削竹、翻滩到躩料、抄纸30多道工序,我样样‘生活’都要学。”说起年轻时的辰光,李少军很怀念,“到了冬天,大家空下来的时候就聚到‘煏(音bi)垅’里取暖,听前辈们讲做纸诀窍、纸乡传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机械造纸业的发展,手工造纸业日渐萎缩。带着对古代造纸工艺的崇敬,对师傅们的追思,对自己年轻时代职业的情感,李少军10多年前就萌生写一部竹纸工艺书的念头。从此,他便开始了工艺流程的研究、造纸传人的寻访以及行规行话的收集。“老古话说: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它的意思是,一株竹要翻七十二个筋斗才能做成纸,说明做纸工序繁多、工艺复杂。我只有初中两年的文化程度,要将传统造纸技术写成工艺流程,对我来说工程浩大。”李少军说,“所以这些年我一有空就看书学习或请教行家。”
厚积而薄发。三年前,李少军以一个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又领悟工艺技术真谛的专业人士的视角,开始俯案撰写《富阳竹纸》。去年,他把企业交棒给儿子,全身心投入“竹纸天工解读,竹纸文化研究”。《富阳竹纸》据事绘图,用10万多字和500多幅图片详解了“一株青竹变张纸”的整套工艺流程,包括“元书纸”每道工序所要用到的设备、工具,特别是填补了明代《天工开物》中竹纸技艺“杀青”所缺乏的具体操作技术工艺资料空白,复原仿制的临摹性强,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保护传承留下了原真性史料。